leke 发表于 2014-11-21 09:35:22

新锐导演崛起之路:颠覆大片玩法 行业面临洗牌

《致青春》上映11天票房轻松过5亿,这已不是第一部让人咂舌的新导演作品,自2011年底《失恋33天》引发热潮后,此后这一年多,新导演拍摄的高票房接二连三:2012年《画皮2》票房超7亿,《泰囧》以12.6亿创造华语片票房新纪录,2013年3月《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过5亿。
而这群票房猛虎并没按常理出牌——中小型投资、导演全是“菜鸟”、不是现实题材就是喜剧……曾经的大片定律失灵了,市场也不再是“张、冯、陈”的专卖店。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电影“变天了”。
第五代导演开路:
《英雄》问世开启大片元年
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预示着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元年,“领头羊”张艺谋凭借着他的大片攻势,从“第五代领军人物”,华丽转变为“国师”。陈凯歌、何平、李少红纷纷玩起大片,当时主控电影市场、以第五代导演为首的内地名导的新趣味,成就了华语电影商业化的发轫。
中国电影因此迅速走上商业化之路。银幕数量以每年35%的数量递增,票房滚雪球般增长,分账比例持续提高……但当时间走到2012年,《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轰然倒地,这个时代走到了尽头。
《英雄》曾以全球1.77亿美元的票房引发轰动。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以一己之力奠定了未来十年的商业大片玩法:大投资、大场面、大明星。这种模式因为可以信手拈来,而成为名导们拍大片的必选。2004年,张艺谋再度出手,《十面埋伏》开打;2006年的《夜宴》,是冯小刚一系列大投资作品的首作;更极致的创作,当然来自陈凯歌的《无极》,投资超3亿,最终让人记住了一个馒头。
这之中,玩转古装片的高手还要数张艺谋,但他的古装之路,走到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算到了头。内地导演的古装大片时代,草草收场。名导们的纷纷落马,或许预示着中国大片时代告一段落。
第六代导演探路:
投身商业片玩转中等投资
也就在2006年,一股新鲜势力开始冒头。《疯狂的石头》一时成为热门关键词,这部“小投资、没场面、没明星”的影片以2534万的收入以及一边倒盛赞的口碑,让中国观众第一次体会到“黑马”的无穷魅力。往后三年,在大片的夹缝中,第六代导演开始尝试进入市场。
2009年,《疯狂的赛车》票房破亿,这前后,王小帅拍了他目前为止最商业的《左右》,张扬亦推出了《无人驾驶》。没有大投资的第六代们,依旧说着“不要用文艺和商业”来区分电影,但对市场的偏移,是他们的举动里透出来的信号。
2012年,王全安的《白鹿原》卖到1.3亿,宁浩再度超越自己,《黄金大劫案》交出1.5亿成绩单。往前一年,张一白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卖了2亿,往后一年,管虎的《厨子戏子痞子》冲到2.7亿,再度拉高第六代导演票房纪录。
称这三年是第六代爆发的阶段,似乎不为过,而他们给人的启迪和新鲜感,或许会让前辈们汗颜。几位上升势头很猛的导演中,第一,没人碰古装;第二,各有所长:王全安整历史厚重、张一白翻拍经典、管虎戏谑、宁浩“疯狂”后开始转型;第三,投资都不大,但市场反应都很好。
新导演找到路:
颠覆大片玩法行业面临洗牌
跳过了大片时代,第六代们接入市场的时机刚刚好。当3000万成本的《泰囧》以12.6亿登上华语票房冠军时,大片神话被打碎,那些带有新鲜血液、有冲劲的新导演得到机会:2011年《失恋33天》票房拿到3.5亿,这个成绩堪比大片的数字,让一些人第一次在脑海里冒出“既然这样还要大片干什么”的想法。“摒弃大片”的想法还没在脑海里停留太久,就被纷纷付诸为现实。2012年开始,新锐导演们的集体发力让人颤抖,赵薇、薛晓璐、陆剑青和梁乐民……这其中,除了《画皮2》,其他影片都是中小成本。这些影片的票房总额丝毫不亚于大片,一个属于新锐导演的时代,正在有序建立中。
观众冲着导演的招牌选电影的时代仿佛过去了,近半年来,是否富含类型影片元素悄然成为市场判断一部影片能否大卖的标准之一。徐峥就曾表示,《泰囧》吸引观众就是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喜剧元素。
更多的例证在证明徐峥的观点,卖座影片的类型不再像古装片时期那么单一:警匪对决的《寒战》;喜剧《泰囧》、《厨子戏子痞子》;爱情喜剧《北京遇上西雅图》;主打春春的《致青春》。“以影片内容本身为卖点”开始在国产片身上发生。这样的变化,让内地影人感到欣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锐导演崛起之路:颠覆大片玩法 行业面临洗牌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